张艺谋回归舞台《对话》升级第三季

时间:2019-08-13 20:00:54阅读:93065
两年前,张艺谋推出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笙配无人机,唢呐锣鼓配现代舞,传统非遗与前沿科技的“混搭”奇异而引人联想。9月13日至15日,《对话&middo

两年前,张艺谋推出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笙配无人机,唢呐锣鼓配现代舞,传统非遗与前沿科技的“混搭”奇异而引人联想。9月13日至15日,《对话·寓言2047》第三季再度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近日,张艺谋与《对话·寓言2047》第三季的主创团队来到国家大剧院,分享新一季演出的亮点。

挖掘冷僻古老艺术

11年前的8月8日,正好是北京奥运会开幕。无与伦比的开幕式演出至今令人难忘。11年一晃而过,北京很快将迎来冬奥会。这些年间,张艺谋又相继执导了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等许多重要的汇演作品,制作团队运用的科技在此过程中飞速进步,每每让他惊叹不已。“大家都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模,它用了矩阵和编程的原理,很有意思,但那是人做的啊。到了平昌的北京8分钟,24个机器人在平昌满是雪和冰的地上精准无误地运行。”两个节目的对比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一目了然。

科技是畅想未来时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对话·寓言2047》不可缺少的一面。前两季中,《对话·寓言2047》的主创团队挑选了上百种中国民间艺术和世界最新科技,呈现了15个形态各异的作品,探讨了人与科技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种种设想。第三季在继续聚焦科技裂变与人文延续的同时,还将关注时下流行的环保话题。来自8个国家的21支团队将在本次第三季演出中登场,小无人机、机械臂、矩阵灯等高科技元素将与陕北说书、南音、笙等传统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碰撞”出7段全新的艺术作品。

人工智能会不会失控?当它学会自我生存,人类是不是会走向终结?对于这些常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热门话题,张艺谋很有兴趣,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把在座所有人的手机收了,我估计大家都找不着北了,一整天没有灵魂了。人会不自觉地被某种科技所控制。”张艺谋觉得,《对话·寓言2047》应该给予大家一定的启发,“科技发展到今天,这些话题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演出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但我们不能总是娱乐。”

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行“对话”的,是站在另一个极端的非遗。张艺谋和制作团队在刻意地、尽可能地挖掘冷僻的古老艺术。“我们不找那些耳熟能详和已经受到保护的,就找最偏的、几乎失传的东西,希望能给艺术家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表现自己。”张艺谋记得,在《对话·寓言2047》之前的演出中,有一位老奶奶谢幕后流下了眼泪,曾经只能面对着空旷的大草原歌唱的她有了台下这么多专注而真诚的观众,心中的愉快难以言说。“我们国家有无数的文化瑰宝,但现在能看到的、听到的非常少,很多慢慢地自生自灭了。”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举步维艰,张艺谋很担忧,“至少让年轻人也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种形式存在。”

不做无意义的“混搭”

进行到第三季,《对话·寓言2047》仍然延续着让国际尖端科技与中国古老非遗同台演出的形式,但“对话”的背后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工程。通常来说,在国家大剧院进行的一场演出只需要5个集装箱的舞美道具,《对话·寓言2047》用到的集装箱却多达23个,而这一季的演出刚刚结束,主创团队马上就要开始为来年做准备。一年的时间里,他们要在全国挑选传承人,然后利用各种媒介寻找世界范围内能够被搬上舞台的最新科技,联系数不清的团队。“有再一再二,很难有再三再四,每一季都不重复是很难的。”张艺谋坦言,筹备这台演出甚至“比拍电影还要难”。

张艺谋一直表示,“对话”不能是毫无意义的字面上的“混搭”,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艺术和技术间,其实存在着一种联系和“延续”。“这完全不是设计好的,是当你看到它们同台时有那种感觉,1+1>2的那个瞬间,就决定了这个节目是什么方向。”比如第一季中, 200多年历史的织布机和现代编程控制的灯球同台,两者都包含着“编织”的概念。

找到这种“感觉”并把它表现出来,苦了制作团队的其他艺术家。音乐家吴彤为《对话·寓言2047》担任音乐总监,处理传统的音乐时,既不能变化太多,又不能完全没变化;灯光、激光等舞台技术部分常常用“帧”来计算,现场演奏的音乐怎么与精确的程式对接,需要做大量的功课和预案。为演出编舞的李超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在第三季的演出中,他带领的舞者需要与一位陕北说书艺人合作,老先生情绪一来,常常即兴发挥,动作需要卡到一拍甚至半拍的舞者“就疯了,八个人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

张艺谋也在跟随着大家一起成长。“我们看表演,常常是觉得‘旧’、‘老一套’,怎么达到‘新’呢?其实就是要学习。”他非常珍惜执导“2047”时与来自全世界的团队接触的过程,“学了多少东西,长了多少见识。我可以毫不惭愧地说,在中国的导演中,我应该是接触现代科技、把它和表演结合最多的那个。”

但张艺谋在创作时越发谨慎。“你自己的要求高了,观众见多识广,要求也高了,就像拍电影一样。”中国的电影市场今非昔比,产量从原来的每年一百多部激增至上千部,“爆款”和新导演大量涌现,可“电影更难拍了。做导演做到今天,越来越不容易,要兢兢业业、努力学习,要跟得上时代。”

本报记者高倩 牛小北 摄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